徐元德(1139-1201),字居厚,号牧斋,宋瑞安义翔乡五十九都仙居(今泰顺仙居)人,徐震之孙。好学笃行,青年时期游学于永嘉和东阳,后因研究《周易》而出名,与吕祖谦、陈龙、戴岷为友。
乾隆《温州府志》书影
淳熙四年(1177),赴漕司试夺魁,次年登进士第四名。同年进士温州人颇多,其中著名的有叶适、王自中、徐自明等。任邵武军学教授期间,讲论明理,行为端正,为诸士表率。后历官莆田令、国子监正、太常寺主簿、徽州通判、通州知州等职。居官清正,政绩显著,以身作则,为士人颂扬。任徽州通判时,"翻阅文案,至忘寝食。吏牍山积,迎刃而解,于是民皆称其明断"。江东转运副使、著名诗人杨万里向朝廷推荐徐元德时这样评价他:"具官东浙名儒,朝列正士,持论鲠挺,特立不阿。"徐因此升任为通州知州。
淳熙十三年(1186),任邵武军学教授。是年朱熹前来讲学,二人来往颇深。邵武是南宋丞相李纲的祖籍地,为激励邵武士子学习李纲忠的报国精神,徐元德主持兴建李忠定祠,朱熹撰《建祠碑记》并书匾"一世伟人"。明代王朝佐、郑思恭《东嘉先哲录》卷十"名儒"载:"淳熙末福建军学教授,尝辟讲堂之东创李忠定祠,朱文公为记,雅称重之。"此后,徐、朱二人交往更加密切。徐元德患病时,朱熹作书《答徐居厚》。书信流露出朱熹兄长般的温情,他语重心长地提醒徐元德:"大病新复,正要将护,不可少有激触,损动真气。读书度未能罢,且歇得数月亦佳,将来看时,亦且适意遮眼,自有意味,正不必大段着力记,当损人心力,使人气血不舒,易生疾病。"徐曾向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季宣执师道之礼,薛季宣作《答徐元德书》,委婉建议:师道久已不存,姑且以朋友相从,这样亦能促进学术交流与研究。
徐元德妻为永康大富豪陈性之少女,徐元德因此久居永康,并与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交往密切。陈亮文集《龙川集》经常提到"吾友徐元德居厚"。徐元德与宁波四明学派的关系更非同一般。"明州淳熙四先生"中的舒磷就是他徽州任上的同事兼朋友,舒磷称赞徐元德:"议论深明乎治体,文章复出乎时流。""明州淳熙四先生"中的另一人袁燮,则是徐元德的儿女亲家。从书信来往和诗歌酬答中,我们看得出,徐元德广泛结交当时社会名流,包括宰相枢密使周必大、副宰相参知政事楼钥、爱国诗人杨万里和陆游等。杨万里称赞他为"浙东名儒,朝列正士,持论鲠直,特立不阿"。
与陆游为故交。陆游70岁时,徐携酒庆贺。陆游为此作《谢徐居厚汪叔潜携酒见访》诗:"我虽生乱离,犹及见前辈。衣冠方南奔,文献往往在。幸供扫洒役,迹忝诸生内。话言犹在耳,造次敢不佩?残年趋死近,孤学与时背;妄出更何求,终老事耕耒。史君稽古学,力大障横溃;广文亦伟士,名字震当代。同舟肯过我,凛与前修配。忧时抱忠鲠,论事极慷慨。嗟予虽益衰,耳目幸未废。何当卜邻墙,早暮聆警歎。
栽培人才
善于栽培人才。其门生蔡幼学等人在科举与仕途方面很有成就。蔡幼学,瑞安人,十八岁以礼部试第一名高中进士,官至兵部尚书;徐邦宪,义乌人,亦以礼部试第一名高中进士,官至工部侍郎;东阳人葛洪官至副宰相参知政事;缙云人章徕官至宗正少卿。
徐元德卒于通州知州任内,朝廷赠朝散大夫,入县先贤祠。其平事迹在《温州经籍志》《东嘉先哲录》及《宋元学案》卷五十二《艮斋学案》有载。曾与陈傅良合著《周礼制度精华》,下册是他的力作。另有《樵夫集》,今佚。
邵武军学祠堂祭文
徐元德
维淳熙年月日。从事郎、邵武军军学教授、永嘉徐元德。谨率 诸生再拜祭于建炎丞相、陇西李公之祠曰:英英之气,巍巍之风。忧我王国,竭诚大忠。生谁忌之,惎其成功。巍巍之风,英英之 气。岂无规模,天未欲治。死谁思之,哜其遗胾。易水之筑,汨罗 之词,燕赵成劲,荆楚多悲。相在尔邦,是岂小知?恒山有枸, 澧水有杞。天地之间,曰此人纪。嗟我怀公,曷其有已。
来自: Android客户端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