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赣东北革命老根据地,何秀夫是一个响亮的名字,至今仍被传颂着。他曾经担任赣东北红军医院第一任院长、闽浙赣省工农医院院长等职。他把精湛的医疗技术乃至宝贵的生命,都献给了光荣的革命事业。
何秀夫,1882年出生于福州水部,1894年随任邵武府千总的父亲何云斋迁居邵武东关。现在的中山路25号德育园就是他的家。
青年何秀夫在邵武期间,师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的传教士福益华,刻苦钻研,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医疗技术,成为一名职业医师。随后来到素有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赣东北河口镇(今属上饶市),私人开办“重生医院”。取名重生,就是要重新给病患者一次生命,饱含了他向善的心志和救死扶伤的医德。从业期间,他结了婚,生育了3个孩子,有一个生活优裕、幸福美满的家庭。
1927年底前后,方志敏初创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,缔造了红军一个连。随后,革命根据地历经“由弋(阳)横(峰)而信江,由信江而赣东北”的发展阶段,形成了“工农武装割据”局面。红军部队在战火中,由一个连壮大为一个团。
期间,国民党军队对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反革命“围剿”行动。在反“围剿”的频仍战火中,红军指导员伤亡很大。一时间,救治伤病员,增强战斗力,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,摆在方志敏等领导人面前。
革命根据地地处穷乡僻壤,原本就缺医少药,医疗条件极差。方志敏只能从实际出发,于1928年9月创办了红军调养所,请了一位名叫杜振芳的人当医师。杜振芳是江西高安籍的江湖武士,懂得治疗跌打损伤,但不会看病,凭他和几个徒弟的本领,难以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。方志敏日夜思虑,想要创办一所红军医院。何秀夫在河口镇行医,名声在外,方志敏了解了他的为人与医道后,决心聘他来苏区。
1930年6月,红军攻下河口,在撤离时,何秀夫受到方志敏诚挚相待,进行了热情的谈话。他本就思想进步,倾向革命,方志敏欢迎他参加革命,他毅然别离妻儿家室,放弃优裕生活,带上几名医务人员和全部的医疗器械及药品,来到红军调养所。在弋阳县仙湖村,方志敏把红军调养所改为红军医院,任命何秀夫为第一任院长。他在红军医院施行外科手术,开刀取子弹和弹片,还进行接骨、截肢等大手术,减轻了红军指战员的伤痛。有一次,当地有位产妇难产,闻讯赶至的何秀夫施行剖腹产手术,保住了产妇母子,被当地百姓称为“活神仙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