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学季即将来临 同学和家长开始为 新学期做各项准备 诈骗分子又动起了“歪脑筋” 为开学季 “量身定制”诈骗套路 近期,厦门警方接到多起 冒充教师以“缴纳课本费”为由 诈骗学生家长的警情 8 月 11 日 赵女士在班级群中 看到一则消息 内容为通知QQ 群内家长缴纳 新学期课本费 共计 488 元 由于发消息人的昵称为 “班主任王老师”且头像一致 赵女士便没有怀疑 群内已有家长陆续开始转账 并上传缴费截图 赵女士也立即扫描对方所发的 二维码转账 488 元 不久 该账号突然退出群聊 群内家长通过 电话咨询老师后才发现被骗 直接搜索QQ 群关键字,如“某学校某班级家长群”; 骗子利用家长群管理疏漏 成功骗取申请进入群内 一般利用夜间、凌晨时段 伺机伪装成老师实施诈骗 由于该类诈骗中 一旦有首位家长转账 群中其他家长便会跟风向骗子转账 形成连锁反应 小新妈妈说,当天晚上,学校公众号推送一条信息,通知各班新初一家长进班级QQ群。这条消息把全年段各班的班级群号都公开了,并罗列了各班学生名单。家长们陆续进群,一个昵称为“数学黄老师”的人突然在群里发通知:“各位家长中午好,明天带孩子过来学校,做体检,费用78元!”随即,又发来支付宝收款二维码,让家长付款。有家长在群里问体检的具体时间地点,“数学黄老师”一一回复。有手快的家长当即转账了。突然,一个昵称为“张柏芝妈妈”的人率先指出“不要相信”,并要求“数学黄老师”开语音说说话。随后,有家长发现群里有两个头像、昵称一模一样的“数学黄老师”,并指出刚刚发收款码的是冒充班主任黄老师的骗子。骗子还辩称“两个号都是老师的”。不过,家长们已经明白发生了什么,正牌班主任也及时出现把骗子踢出群。没过一会儿,各班级群陆续下发通知提醒家长:“群内凡是收款的,一定是骗子,大家不要轻易转账。学校的收费,一定会在班级提前书面通知发给学生本人,请大家保持警惕。”小新妈妈说,班上有热心家长把群里的情况截图转给其他班家长,提醒他们注意防范骗子。没想到,其他班的家长发现,他们的班级群里也有一个“张柏芝妈妈”,而且,这个“张柏芝妈妈”还进了好几个班级群。在其中一个班级群里,“张柏芝妈妈”换了“马甲”,昵称改成“班主任数学林老师”,也发了收钱的通知,只不过换了个名目——这次是“教育局刚刚通知买书本费用共48.5元”,还特别强调“这是真的”。小新妈妈说,事后家长们纷纷推测,“张柏芝妈妈”当时之所以如此“大义凛然”,估计是进群后看到“同行”已经出手了,就赶紧跳出来拆台。随后,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,班主任们已经第一时间在班级群通知,提醒家长注意防范。“学校通知,为了对学生学习进行辅导,学校为学生们订购了本学期资料和模拟试卷,费用是335元,复印费用15元,合并350元整……”“学校统一财务二维码缴费,收到的家长请现在扫码缴费后将图发到群里……”“此收款码是学校合作的收款码,请各位家长尽快缴纳费用……”有家长说 由于该群是学校新创建的新生班级群 家长和老师之间不熟悉 部分家长自然而然地将 发布该通知的群成员认定为老师 随后便有几名“家长” 将缴费成功的截图发到群里 不过还好 一会儿就有家长在群里提出疑问 表示学校有提醒过 “不会要求家长转账” 但骗子反应很快 立即回应
“这是学校临时要求的” 并再次强调 “请家长尽快完成缴费” 当大家再次点击群成员的头像时 发现发通知者不知何时已退群 据家长林女士回忆 如果数额不是较大的 她一般都不会再向老师咨询 值得一提的是 骗子在该校其他新生群里 也发布了同样的收费通知 用的是和学校老师 一样的微信头像和微信名 更具有迷惑性 后续从校方处了解到,初一新生班级群里确实出现三四个不明身份的人员,群里发转账截图的“家长”实则是托;骗子现已退群,暂未发现有真实家长被骗。 骗子冒用真老师微信或QQ头像、昵称。在此类案件及举报中,骗子都是冒用真实老师的微信或QQ头像重新注册一个新的账号潜入家校联系群,伺机实施诈骗。不少家长看到“老师”发信息,往往都是第一时间查看并立即“执行”。金额不大,更易得手。此类骗术中,假老师口中的“资料费”或“培训费”往往金额都不大,部分家长便放松了警惕,第一时间按要求“缴费”。骗子往往选择中午或晚上行骗。这个时间段,真实的班主任、老师一般在休息或者在忙其他事,骗子便选择这个时间段,利用时间差行骗。有使用QQ群作为家长群的,应在“管理群”—“查找方式”中关闭“允许被搜索”选项。 要严格落实家长群的准入确认,设置身份验证环节,由群管理员进行核实,把好家长群准入的最后一道关。 非必要情况下,尽量避免在社交平台上公开发布家长群二维码,以免遭到诈骗分子检索加入。 对于现有的家长群开展排查,以“学生姓名+父母”的格式规范群成员昵称,及时剔除可疑人员。 家长及老师提醒学生注意网上交友安全,不得将家长群二维码提供给网友。
收到此类转账汇款信息时,务必第一时间通过电话、当面等形式与校方或其他学生家长进行核实;此外,校方和家长也要负起群管理的责任和义务,切实对入群人员及群成员进行有效管理,一旦发现群内有诈骗或其他违法行为,第一时间通过正规渠道发布澄清信息,避免家长上当受骗。 |